收藏 厦领事馆区八幢馆舍封顶 位于前埔会展北片区
- 发布时间:06-21 10:11
领事馆区建设项目位于前埔会展北片区,采取一次总体规划、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为领事馆馆舍区,建设8幢别墅式领事馆馆舍,地上3层,局部设地下室,一期用地面积11998.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16.1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586.4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29.73平方米。
领事馆区一期工程于2008年11月27日开工建设。在市政府的重视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施工单位克服施工地段地质情况复杂、周边道路交叉施工、工程进度紧等困难,先后完成8幢领馆馆舍的地基施工、地下室土方回填工作,今年4月开始进入领馆馆舍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至昨日8幢馆舍全面封顶。
厦门最早的领事馆建在鼓浪屿
鼓浪屿的公共租界史是我国租界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提及最早设立在厦门的一批外国领事馆,就不能不提鼓浪屿,因为早期的领事馆大部分都聚集于此,鼓浪屿也因此有了“万国建筑博览”的雅称。1842年厦门辟为“通商口岸”,1843年英国就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事务所,也是我市最早的外国领事馆,从此开辟了我市的外国领事馆文化。
据了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总共出现过2个公共租界,鼓浪屿就是其中一个,因此,厦门鼓浪屿的公共租界史可以说是我国租界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至少有15个国家
在鼓浪屿设领事馆
继英国之后,美国、西班牙两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当时清政府正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无暇外顾,采取消极抵抗政策。英法联军以战胜者的姿态,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天津等十个城市为商埠,外国人取得在我国腹地游历、传教与内河航行的特权。在这一背景下,法国、德国、日本、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葡萄牙、比利时、奥地利等殖民主义者,蜂拥踏上了鼓浪屿。鼓浪屿这个弹丸之地,成为各国领事馆的聚集区。
1902年,清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至少有15个国家曾在鼓浪屿上设置过领事馆,其中有美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公馆、副领事公馆,西班牙领事馆,荷兰领事馆,除此之外,还有德国领事馆、比利时领事馆、奥地利领事馆、丹麦领事馆、挪威领事馆、葡萄牙领事馆及瑞典领事馆等。
英国领事馆最大
美国领事馆最精美
在这10多个领事馆中,规模最大的当属英国领事馆,地盘最小的则为比利时领事馆。有些领事馆的遗址、遗物,现在鼓浪屿还清晰可见。鼓新路59号的路边至今还有一块巨大的条石,上面镌刻着一行英文字母,下面刻着两个汉字:汇丰。据说,这儿就是当年汇丰公馆的大门,公馆则是建在沿着斜坡而上的山顶上,如今老公馆里的礼堂已经被分隔成了许多房间。汇丰公馆既是汇丰洋行的办事处,也曾设立过领事机构。有人说,当时的领事机构是英国的,也有人说是菲律宾的。不过,在鹿礁路14号和漳州路5号也还有英国领事馆、英国领事公馆遗存。出生在抗战期间的老鼓浪屿人,有的还能依稀记得,这里曾经歌舞升平的场景。
当年的美国领事馆位于现在的三明路26号,素有最精美的领事馆之称。这是一幢两层大三角圆柱欧式红砖楼房,据悉是1930年在原先租用的楼房基础上翻建而成的。此前,这儿是美国驻厦领事馆租用的领事办公处。楼房以红白两色为基调,廊柱沿用古希腊科林斯柱式,柱头的花纹与原始的繁花装饰大相径庭,使用夸张的百合花装饰;叶瓣纤长整齐,托瓣微微外翻,平托起整座建筑,使得整座建筑稳重而形美,实用而坚挺。在整个鼓浪屿建筑群中,美国领事馆堪称鼓浪屿上的精美建筑之一。楼房三面围以花圃庭园,面朝鹭江,举目望去,江面岚气萦绕,厦门岛如画屏展开,美轮美奂。
来到鹿礁路24号,日本领事馆所在的3幢楼房就展现在眼前,三幢楼房形成了一个“品”字状。据悉,最前方的一幢建于1896年,楼下为办公室,楼上领事馆和会客厅,1915年又在该馆附设了警察署、监狱和拘留所,1928年又建了使馆人员和警察署人员宿舍,形成了现在的这个格局。当年有许多同胞被日本人抓来关押在此,备受折磨,呼救无望。<!--/home/apache/www/focus/xmhouse/newscenter/disp_content.php*http://xm.focus.cn/newscenter/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