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厦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倾力再创国家环保模范城
- 发布时间:11-11 09:59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
今天,只要踏上厦门的土地,人们便可轻易看见白鹭翩跹、鸥鸟徜徉,随时感受到满城翠绿和清新空气。为让这片家园更美丽温馨,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项项强有力的举措将可能出现的污染源消除在萌芽状态,一场场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在鹭岛内外打响。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全市上下联动,厦门再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迈出一个又一个关键步伐。
不放过任何一个污染源
重金属污染,是厦门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役。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总体部署,我市以再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结合环保部创模现场复核检查中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全市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及环保核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全面围剿污染源。
就目前来看,造成我市的重金属污染,电镀行业是一个“罪魁祸首”。市环委会为全面落实《厦门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场复核整改计划》,加大全市电镀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力度,组织市环保局和市经发局到电镀污染治理做得比较好的其他省和兄弟城市考察调研,共同研究制定了符合厦门实情的电镀行业综合整治方案。今年9月,《厦门市电镀行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印发,标志着我市电镀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正式启动。
这一方案,明确要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全面提升电镀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淘汰手动生产线,鼓励改为自动线,实施电镀企业分类分质处理,废水、废气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落实环境应急措施,开展地下水监视监测等,并于2013年2月底完成整治。
拉开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厦门的各个区都迅速行动起来。集美区是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重点监控区域,电镀企业数占全市三分之二。该区专门组织全区近40家企业现场学习外地电镀集控区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制定了《集美区涉重金属行业整治提升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对涉重金属行业进行全面整改。目前,集美90%以上电镀企业实施电镀生产线干湿区分离。
放眼鹭岛内外,我市各区环保分局也都组织力量,对辖区电镀企业重金属一类污染物分质分流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未实施重金属一类污染物分类分质处理的企业积极督促其制定整改方案。截至目前,全市电镀企业97家中已淘汰关闭6家,责令停产治理4家。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整洁的道路旁,花团锦簇,鸟语花香,苍翠欲滴。昨天记者走进岛外的一家工业企业,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幅动人场景。
清洁生产,也是我市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的一个关键词。厦门把清洁生产作为推行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控制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力求从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根据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及生态城市的要求,我市对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的企业逐家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70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其中168家企业完成评估工作。
与此同时,以再创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我市在创模整改期间,在以往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筛查辖区内属于《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目录》中21个重点行业中但尚未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于7月份确定了133家企业作为2012年第二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并上报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为切实推进清洁生产工作,我市还进一步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对于必须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任务之前,市环保局暂停其新、扩、改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调剂和环评审批,暂缓出具企业评优创先、上市环保守法等证明文件。
值得关注的是,在厦门,企业的清洁生产,还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做后盾。市环保局会同市财政局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费用给予补助。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这是“厦门市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紧张一幕:6月29日,海沧区某码头油库罐区1号罐组两个油罐因连续遭受雷击爆炸燃烧,继而引起连锁反应造成101罐-106罐全部爆炸,并导致大量油品泄漏燃烧,现场有多名人员受伤。时间就是生命,我市立即启动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展开自救抢险。这是我市乃至全国举行的首次海陆空联动安全生产应急演练,也是我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安全生产应急演练。
古人说,未雨绸缪。如今,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也是我市呵护美好环境的关键举措之一。
根据国家和省里有关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部署,厦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加强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
这些年,我市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大大提升。厦门市环保局成立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负责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注重环境应急现场调查、应急监测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环境应急监测救援队,由13人组成, 投入近500万元,环境应急监测车、气象设备、傅立叶红外分析仪、HAPSITE便携式色质仪、MultiwarnⅡ多种气体检测报警仪、CMS芯片式气体检测仪、突发性事故气体快速检测箱、便携式多功能水质监测仪等应急设备一应俱全。
环境应急预案体系也日渐完善。今年,市区两级政府、市环保局及6个驻区环保分局、有关部门全部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评估和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2家企业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规定组织内部评估、上报备案,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三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走在全省的最前列。
为了更好地呵护美好环境,各个部门的手也紧紧相连。我市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管、消防部门三方签署了《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和厦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市消防支队建立应急联动合作机制》,已在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专家队伍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联防联控。此外,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我市根据其环境风险程度,分为市重点监控、区重点监控和区一般监控等三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一场场以危险化学品泄漏、交通运输事故、饮用水源污染为主题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更是频繁在我市上演。正是由于有了由全市多个部门拧成的这条强力绳索,才能让今天厦门环保巨轮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