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致力打造美丽厦门 十条溪流将变身景观河
- 发布时间:11-21 09:00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mdash 引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许多新词、热词,“美丽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厦门历来以“温馨城市、海上花园”闻名海内外,整洁美丽的市容环境,一直让厦门人引以为豪。
这么好的基础,厦门没有理由不珍惜、不爱护。贯彻十八大精神,打造“美丽厦门”,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目前,厦门已启动一系列环境美化提升工程,用实际行动,“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十条溪流将变身“景观河”
明媚的阳光下,潺潺流淌的过芸溪如同一条碧绿的纽带,缠绕着落成刚刚一年的东孚商业街。如今这条溪,已然成为了游人眼中的绝佳风景。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淤积严重,水流不畅,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更谈不上什么景观。
2006年,海沧区开始对过芸溪中上游流域进行综合整治,计划疏浚河道8.8公里,建设防护岸17.29公里、蓄水闸坝4座、桥梁8座,改造后的防洪标准将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目前,整治工程5个标段中有4个已经完成,第5标段预计明年3月完工,整个流域整治工程即告完成。
在整治河道的同时,海沧还对过芸溪的几条支流开展综合治理,对周边村庄的污水进行截流处理。
导报记者在过芸溪沿岸的西塘村看到,这里建起了一个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示范点。所谓人工湿地,就是人工种植根茎发达的花草植物,引入村庄的生活污水来灌溉,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拦截,有效处理污水和污泥,通过这种“生态型”处理,出水能达到 《厦门市水污染物控制标准》二级标准。
过芸溪的变身,只是一个缩影。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岛外规模空前的溪流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已经摆上日程。
治理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不长的时间内,让岛外十条溪流都变身“景观河”。这十条溪流,包括海沧区的过芸溪,集美区的瑶山溪、后溪、深青溪,同安区的东西溪、官浔溪、埭头溪、龙东溪,翔安区的九溪及翔安新城东坑湾至南部港汊景观水系。
按照目前已经出台的有关规划,对溪流的治理不光光是截污,同时还将根据水体不同的功能区划进行防护和空间开发利用,展现和塑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形成连接“山、海、城”的生态走廊。
斑斓三角梅开遍岛内外
遍布城乡、四处开花的各类公园,让漫步其中的厦门人感到很幸福。
厦门岛内的公园已经达到较高的密度,居民基本上只要步行一小段时间,就能到达离家最近的公园。但岛外不少地方,“欠账”还比较明显,今年,厦门的园林绿化建设任务把重心放在岛外,岛外要新建4座市级综合性公园,岛外各区还要分别建设3座以上的区级公园和社区公园,全市要完成新增园林绿地500公顷。到今年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要达到40.5%和36.1%,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11.4平方米。
岛外公园的建设,标准不比岛内低,还结合当地实际,建出了特色和新意,如翔安新圩的滨溪公园,就将建成全省首个“闽南非遗主题公园”,再现“新圩嫂”、“拍胸舞”、“古宅十八弯”等具有闽南文化元素的景观。
要让城市更美丽,光“增绿”还不够,还得讲究“美化”、“彩化”。从去年开始,厦门对全市的绿篱进行大范围改造提升、彩化美化,成效显著,大量运用色叶植物和开花花灌木进行搭配种植,使植物配置合理,层次丰富,色彩对比明显,形成绿化彩化的大色块效果。
经过改造提升,厦门的城市绿化将达到“四季有花、百花争艳”的效果。以“市花”三角梅为例,过去品种、花色比较单调,不是紫色,就是红色,前不久,厦门植物园向全市六区和相关企业机构推介赠送了10种新优三角梅,这些品种色彩斑斓、形状多样,今后厦门的街头,将被它们“扮靓”。
彩化、美化,同样不分岛外内。还是以三角梅为例,在岛内有梅海岭市花园,在岛外翔安大帽山上,也建起一座市花园,现已栽植三角梅700多亩、近十万株,有大红、粉红、紫红、银白、橘黄、变色花、鸳鸯双色花等数十种,走在山间小道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眼望去尽是五彩缤纷的三角梅,美不胜收。每逢节假日,都有许多市民慕名而来,这里成为赏花、登高、休闲的绝佳去处。
特写
十八大代表林丹:千言万语就是要落实到基层
东街口是福州最核心的商圈,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就位于福州这一最核心的区域。
这里有一名远近闻名的老人,媒体习惯把她叫做“小巷总理”,而在这里许多居民的眼中,她是小孩们的奶奶、大人们的母亲、更年长者的女儿。
她就是军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丹,扎根社区工作41年,福州唯一的十八大社区代表。她对导报记者说,“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十八大的会议精神,结合我们福建的精神,应对今后的挑战,赢得未来,我也要继续努力当好社区居民的服务员。”
林丹22岁来到社区工作,如今已是63岁的老人,青丝转白发,不变的是那颗为民服务的心。
扎根社区41年的林丹,先后当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获得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130多项荣誉,得到过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肯定。她所在社区的党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我省推进城市社区工作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社区建设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与关注,这一点,林丹深有体会。
林丹说,在好政策的带动下,十年来,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门社区现在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小学生四点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等,为居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原来不平坦的路也变平了,阻塞的沟壑疏通了,环境变得更美了……
不单是社区,福州市的变化也日新月异,林丹说,她把这些变化都带到了会场。
谈起十八大报告,林丹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报告里大篇幅都在讲民生”,而因为在社区工作,她最为关注的是报告里提到的关于社会管理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觉得千言万语就是要落实到基层,如何为群众做好服务,发挥好我是一个党员的责任,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林丹表示,“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十八大的会议精神,结合我们福建的精神,应对今后的挑战,赢得未来,我也要继续努力当好社区居民的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