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夏新剩宴29套房产拍出 资产处置近尾声
- 发布时间:12-09 00:50
  如果不是夏新最后几批资产处理的消息见诸报端,可能很多人已经淡忘这个曾名噪一时的厦门知名手机品牌。多年前,一部A8音乐手机让夏新一夜红遍中国,创下销售神话。后因定位失误、“洋”品牌和山寨手机夹击,夏新亏损,不得不重组自救。有人用“一场游戏一场梦”来形容夏新沉浮史。
夏新电子位于湖滨东路313号的几处房产昨日登上拍卖场,成交率高达100%,且溢价近70%。其中两个整体打包的大标的被投资者一口“吃”下。记者从业界获悉,这些标的的成功拍出,意味着夏新资产处置已近尾声。
保证金总数超1.5亿
“听说这次夏新最后几批资产拍卖,报名非常火爆,光是保证金就收了1.5亿元。”在夏新相关房产拍卖前几天,记者就从厦门拍卖界获悉了这一爆料。
据悉,此次参与拍卖的夏新房产共29套,包括工业用途房产9套、住宅20套。其中,湖滨东路313号之七第一层到第七层、313号之十第一层整体合并拍卖,起拍价为3121.3151万元;湖滨东路313号之二第一层,湖滨东路313号之一、313号之二第二层到第六层等,也合并拍卖,起拍价为526.4889万元。另外,其余住宅都分套拍,最低起拍价11525元/平方米。
昨天,这批资产一登上拍卖场,能容纳数百人的拍卖大厅就被挤爆。据此次拍卖会承拍行———福建鹏翰拍卖行相关人士介绍,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拍卖会,“确实总共收到超过1.5亿元的保证金,这可能是今年年底各类房产拍卖最火爆的一次”。
此次拍卖会成交率高达100%,标的总成交价超过7300万元,溢价近70%。其中,两个整体拍卖的“大标的”,落槌价分别达到5200万元和980万元。
投资者“吃”大标的
这样火爆令很多人“想不到”。厦门拍卖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参与拍卖的房产,体量较大,总起拍价达4600多万元,再加上今年经济不景气,当前又恰逢年底,不少人都挺缺钱,因此,开拍前一些人曾担心拍卖结果不佳。
拍卖会结束后,记者试图采访竞买人。不过,两位一口气整体“吃”下多套标的的竞买人都婉拒了记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打包买下两处整体标的的买家,分别是一家投资公司以及个人。“事实上,这批标的路段都不错,无论是商用还是住宅,都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尤其在当前岛内房产资产较稀缺的背景下,从长远看,应该都能赚上一笔。”
据透露,此前夏新曾欠下巨额债款,因此,从2009年开始至今,夏新处置资产后所得的收入,都交由夏新清算小组,再按一定的份额偿还给各债主。相关媒体报道,在破产重整过程中,夏新陆续拍卖各类资产,变现率高达94%,完成清偿破产债务总额的82.72%。此次拍出7300多万元的总价,将有助于夏新偿还剩余债务。
夏新“前世今生”
做录像机起家
夏新电子(以下简称“夏新”)原名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厦新”),成立于1997年5月23日,是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厦新一开始并不是做手机的。上世纪80年代,其主业是录像机组装生产。后来,磁带被光碟取代,厦新看准了VCD播放机的市场前景,迅速转产。
被A8推向辉煌
1997年5月,由厦新电子有限公司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同年6月4日,“厦新电子”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3年8月5日起更名为“夏新电子”)。在投资无绳电话机、家庭影院等失利后,夏新开始第二次转身:进入国内起步不久的国产手机行业。2002年,夏新开发出A8音乐手机,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将其推上辉煌的顶点。
2002年1月—9月,夏新手机销售收入达22亿元,净利润高达3.7亿元,第三季度手机产品单月产量达30万台;2002年,夏新电子凭借A8、A6两款机型当年实现净利润6亿元;2003年上半年,夏新宣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长180.50%、331.27%。2005年,夏新品牌价值达到70.62亿,位列“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前列。
突围之战失利
然而,好景不长。从2004年起,夏新陆续投资数亿元进行3G研发,导致资金链紧张。2005年以后,在以诺基亚为首的国际品牌以及山寨手机夹击下,夏新业绩一路下滑。数据显示,2008年,*ST夏新亏损高达7亿元。截至重组前,其负债高达27亿元,资不抵债12亿元。
2005年,夏新开始了突围之战。当时,夏新以7位数人民币的价格聘请2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为形象代言人。此前,夏新还曾在《还珠格格》走红时邀请赵薇担任手机代言人,但因赵薇形象明显与其核心用户的年龄层次不符,未能奏效。
和赵薇一样,李宇春也未能拯救夏新。2007年,夏新电子巨亏达8亿元。年报显示,2007年夏新总资产为32亿元,而负债竟高达32亿元。
资产重组成功
因连年亏损,夏新于2009年5月27日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暂停上市。后在厦门市政府主导下,拯救夏新电子的工作分两步走,先实行破产重整,通过重整计划引入厦门市属国有企业象屿集团作为重组方,而后开展重大资产重组。
2011年8月29日,*ST夏新与象屿集团重组完成,象屿集团持有公司64.34%股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这创造了中国证券史上又一经典。
  原夏新高管如今在何方
“夏新破产重组后,原夏新公司的高管大部分各奔东西,现在很多都没联系了。”象屿股份董秘吕东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谈间有些惆怅。吕东是原夏新股份的董秘。熟悉厦门上市公司发展的业内人士陈先生告诉记者,当初夏新破产后,因看中吕东的能力,象屿集团将其招到麾下,担任董秘一职。
李晓忠,早期夏新掌门人。当年,在他带领下夏新瞬间扭亏为盈,在2002年出现爆炸性增长。2007年,因夏新陷入巨亏,李晓忠辞职。后来,有传言称,李晓忠离开厦门,可能加入由原夏新高层创办的“夏朗”公司。
卢振宇,2007年接替李晓忠,成为夏新新总裁。2009年,夏新回天无力,宣告破产后,卢离开夏新。2011年,卢振宇出任一家互联游戏通讯终端厂商的董事长兼CEO。
张国田,原夏新IT营销总监。2009年,包括张国田在内的7位原夏新高管共同出资,买下夏新上海研究院资产以及夏新在厦门的部分资产,改名注册为“夏朗”公司,依然做手机。
企业家千万别跟风
在经济大格局面临调整的背景下,企业家的一个好办法是选择竞争力更加突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千万别跟风。夏新就是一个例子,从该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一会儿做录像机,一会儿做手机,一会儿要做3C产业链,最后惨淡收场。
同样是手机,苹果公司敏锐地发现了人们对触屏产品的潜在需求,创新出的iPhone、iPad等产品风靡世界。反观手机行业曾经的“领头羊”诺基亚,正因为没有及时意识到消费者这种潜在的需求,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失去消费者宠爱。
事实上,消费者需求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消费者已经意识到但现有产品无法满足的需求;另一种是潜在的,即连消费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
遗憾的是,夏新没有发现市场真正的需求所在,在一款手机上大获成功后,想克隆到整个3C产业,做完整的3C产业链,要做中国的索尼和三星,对资金来者不拒,盲目跟风,反而掉入了“陷阱”。
如果当年它专注做手机,实际上它已建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线,向苹果学习,说不定现在它还活得挺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