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我市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明确工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思路
- 发布时间:03-12 08:53
  目标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不低于20%。全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085%
举措
以“五个突出”为重点,以“六个专项”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引导产业聚集集约,促进企业稳产增产,推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昨日上午,全市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召开,会议总结、部署我市工业经济工作,并表彰了一批在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节约能源、循环经济、工业出口、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企业的代表。
副市长李栋梁出席会议,他指出,2012年,全市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及资金、市场、成本、用工等各种困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逐步企稳回升,工业经济规模扩大,生产要素供应平稳,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仍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我市工业经济要突出着力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提质;着力项目带动,力促产业增量;着力资源利用,确保产业增效,不断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全市工业发展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不低于20%。全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085%。
市经发局在会上表示,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发展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市工业依然面临大项目偏少、市场需求总体不足,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仍处高位等不利因素影响,我们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坚持稳中求进,以“五个突出”为重点,以“六个专项”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引导产业聚集集约,促进企业稳产增产,推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保增长  确保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市经发局表示,2013年工业预期目标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区和重点企业,要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尤其是150家重点企业的运行跟踪和重点行业的运行变化。同时,要集中资源向我市百亿元重点工业企业培育对象倾斜,通过“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鼓励政策,争取2013年百亿元、50亿元企业各新上1-2家。
同时要抓好35个新投产项目的落实,重点推动天马微电子、开发晶、保沣实业、金德威等项目尽快投产,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以“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工作专项”为载体,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新提升,壮大经济总量。
抓项目  积极培育工业新增长点
2013年,市经发局将大力推进“三维”招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及国内百强民企,加快重大项目引进步伐,通过引资争取新上一批龙头项目、壮大一批本土企业,带动一批配套项目。争取厦船重工承造VLCC和大型邮轮建造技改工程、中铁隧道装备与厦工股份合作盾构件项目、中铁四局与厦工重工合作钢结构件项目等前期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推动山东重工、林德液压等项目选择落户厦门,大力提升厦门关键零部件制造水平,提升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水平。
抓创新  推动提升企业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推进工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2013年,市经发局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行动”,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争取国家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 “两化融合专项行动”也将在2013年实施,重点围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数字设计、智能制造等“信息技术,有效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85%以上,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0%以上。
抓协作  推进经济合作交流
“厦漳泉制造业融合发展规划”将在2013年加快实施,市经发局表示,将建立健全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选择2-3个行业开展三市制造业联合招商协调发展政策编制工作。加强闽西南五市和闽鄂赣13市在交通、旅游、产业、物流等优势互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市经发局还将深入落实“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行动”,深化厦台产业对接,支持协会、商会加强与台湾同业公会、生产力中心等社团组织和机构的沟通联系,组织行业协会和异地商会赴台学习,推动台湾同业公会等社团组织来厦设立办事机构。推动两岸工业设计、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合作,组织筹备在厦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大赛。
抓服务  营造工业发展良好环境
2013年,市经发局将继续深入开展“下解办促”活动,充分发挥市工业协调办、968119等各类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汇总协调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并落实扶持工业发展政策,及时兑现已出台的政策,结合新形势的变化,研究出台一批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政策。与此同时,做好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工作。
“六个专项”促转型
今年,市经发局将以“六个专项”(综改专项、技术改造专项、技术创新专项、小微企业专项、节能降耗专项、两化融合专项)为抓手,推动工业健康发展。
综改专项  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厦门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台湾制造业转移和加快推进厦漳泉同城化的有利时机,深化厦台产业对接,推进厦漳泉制造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产业对接和融合发展机制,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技术改造专项  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推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力争2013年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00亿元以上,增长25%,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
技术创新专项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争取国家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市级重点技术创新和产学研项目60项以上,完成新产品鉴定(验收)40项以上,评选市优秀新产品奖30项。
小微企业专项  不断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新提升,包括建成2300平方米的厦门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出600家成长型中小微企业;设立500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不少于500家小微企业提供10亿元免抵押信用担保贷款;发行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1亿元;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工作,争取新设立5家小额贷款公司等等。
节能降耗专项  力争201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491吨标准煤/万元,比2012年下降2.085%,累计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60%的序时进度。各区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085%;170家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节能量6.2万吨标准煤、34家万家企业完成节能量3.71万吨标准煤。
两化融合专项  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 开展两化融合应用示范企业认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85%以上,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0%以上。
数字快览
1163.93亿元
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163.93亿元,占GDP的比重41.3%;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1.7%,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
398亿元
工业共创造税收398亿元,增长10.3%,占全市税收总额的近一半。
70万人
工业创造一半的社会就业,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约70万人,占全市各种所有制单位从业人员以及城镇个体工商从业人员数的50%左右。
8.78亿元
全年争取和安排各级扶持资金总额8.78亿元。
2012厦门工业十大亮点
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回落的形势,市经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抓运行、促项目、保要素、拓市场,扎实苦干,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促进全市工业企稳回升
2012年工业产值累计增速逐季加快,由1月份工业产值增长4.7%逐步加快到一季度的10.9%,上半年的11.9%,三季度的12.0%,全年的产值增速达13.1%。工业企业用工数量逐步增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年初为59.25万人,上半年增加到61.87万人,年底用工数达到62.0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000人。
推动企业规模再上台阶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03家,完成工业产值4430.7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有473家,总产值超百亿企业共有7家,比2011年增加3家,合计产值1391.45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31.41%。一批优势企业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在我市15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共有81家企业产值创历史新高。
扶持企业政策效果明显
推动出台了减负、融资贴息、增产多销、技改以及对部分行业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持资金达25亿元以上,扶持力度居全省首位。其中,减负政策1年帮助全市各类企业减轻负担约15亿元,形成了吸引企业多承接订单的政策洼地效应。全年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60项,争取和安排各级扶持资金总额87762.9万元,共有1379家(次)企业(单位)获得扶持。
重点工业项目进度超前
4个省“五大战役”项目、14个省重点制造业项目、50个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以及市经发局作为责任单位的3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额的186%、179.1%、131.7%和109.7%。天马微电子、正新集美厂、厦船三期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快速推进,工业大项目仍是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服务企业水平切实提升
推动建立市4套班子挂钩联系企业机制,推动组成专题调研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区经贸部门联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完善“968119”服务热线平台和厦门市工业经济协调办公室两个平台。推行“马上就办”工作制度。实现全部项目行政审批的提速增效,进驻中心办理事项时限全部压缩到法定时限的40%以下,新增3项即时办结事项。
厦漳泉同城化深入推进
率先正式发布《厦漳泉大都市区制造业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厦漳泉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推动厦漳泉制造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联合打造上中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竞争力强的大型产业集群。探讨建立厦漳泉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的方案,三市联席会议制度、产业融合发展机制、“飞地工业”共享机制已取得共识。
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有序
出台了近10个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转型升级。轻重工业协调发展,2012年,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1358.47亿元、3072.32亿元,轻重工业比为30.7:69.3,与2011年的31.5:68.5相比,重工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区域布局趋向合理,通过实施提升岛内,拓展岛外的差别化产业发展战略, 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岛外工业产值比重由2008年的59.8%提升到2012年的61.8%,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
工业设计发展氛围浓厚
成功承办了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终评产品作品展和颁奖典礼,来自全国的421件顶尖产品参加了作品展,上万人次进馆观展,开幕气氛热烈,颁奖隆重大气,办出了水平,办出了影响、办出了实效,得到工信部、省市的高度肯定。成立工业设计专家库、聘请工业设计顾问,为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中小企业扶持获得突破
促进中小企业地方立法在全省率先通过,推动政银企合作,创新破解企业融资难新模式,建立中小企业解困应急周转金,推出免抵押、免担保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资金,以5000万元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撬动8亿元信贷资金,批准成立3家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约有1万多家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典当或担保等支持。成功举办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
节能减排工作全国领先
我市2011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为全省第一名,2011年度厦门市万元GDP能耗为0.50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11%,超额完成年均下降2.085%的序时进度,单位GDP能耗水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全国的5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