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105名拔尖人才受表彰 每月可享1500元政府津贴
- 发布时间:03-15 08:57
  会上,于伟国指出,近年来,厦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大力打造海西人才创业港和人才特区,出台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 “双百计划”、“海纳百川计划”等政策体系,制定12项人才计划和7个配套政策,完善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提高奖励津贴,工作力度强,社会反响大,实际成效好,初步形成了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局面。
据悉,近几年来,围绕海西人才创业港建设,广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外人才约8000名,如今,厦门已成为中国十大海归创业热门城市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十大城市之一。2010年,厦门市推出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以来,已顺利开展了四批申报评选工作,吸引了海内外近600名高端人才申报,评选出242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厦门乃至福建省人才工作的一张名片。
到2012年底,厦门市各类人才总量60万人左右,目前有两院院士1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0人。
  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昨日,厦门市隆重表彰105名拔尖人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于伟国作重要讲话,希望各位拔尖人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努力在推动和促进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提升人生价值,展现智慧风采。
昨天上午,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 “厦门市第七批拔尖人才表彰会”。会上,王焱、戴静、潘群峰等105位同志,被授予“厦门市第七批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今后,这105名拔尖人才,每人每月可享受1500元政府奖励津贴,比原标准提高了1000元。
据了解,此次受表彰的105名拔尖人才,平均年龄46岁,最小的才22岁。他们来自全市78个单位,涉及经济、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不同领域,涵盖国有、民营、合资等各类企业及事业单位。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拔尖人才仍以技术人员为主体,但新增了航海技术、环境工程、海水淡化等专业领域人才。同时,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今年还首次吸收基层社会工作者和政法系统人才入选。
  3650米海拔上的“拼命三郎”
昨日的会议现场,人才济济。戴着眼镜、外表文质彬彬的年轻检察官戴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如果不说,很少有人会将他与“全国优秀公诉人”、“全国模范检察官”、“优秀公仆”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联系在一起。
这位1977年出生的年轻检察官,200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从检12年来,他一直在公诉办案一线工作,先后办理刑事案件400余件、610余人,其中包括赖昌星走私、行贿案等大案要案。
从2005年1月办完婚礼的第二天一直到现在,戴静先后六次被抽调参与办理大要案和执行特殊任务。每一次,戴静总是在和家人聚少离多中马不停蹄地奔赴办案前线。
2005年,戴静承接了公安部督办的易某清等人团伙诈骗案的审查起诉工作。在办理这起涉及全国十多个省市、涉案金额高达近千万元、卷宗多达百卷的六合彩诈骗案的过程中,戴静每天休息时间不到五个小时,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仔细搜索蛛丝马迹,引导侦查机关将定案证据一一搜集齐全。最终,公诉人的全部指控都得到审判机关的采纳,主犯易氏兄弟均被判处无期徒刑。
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及周边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14”系列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为了粉碎“藏独”势力的政治图谋,依法有效处理好这一事件,最高人民检察院从全国抽调9名同志组成专家组赶赴拉萨。戴静,就是其中一员。
早春三月本应春暖花开,但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大雪还未融化,正是一年中空气最稀薄、最干燥的时候,稍微强度的脑力劳动可以立刻让人大脑缺氧、眼睛充血。戴静和其他专家组同志,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任务。有一次,正在打点滴时,专案组打来电话询问戴静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听着电话那头急切的声音,戴静悄悄地把手臂上的针头拔下来,马上返回工作点。从此,他多了一个“拼命三郎”的外号。
戴静说,12年的检察公诉历程,他的生命已融入了不可分割的检察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