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解码厦门敏讯老总失踪
- 发布时间:10-15 09:21
彼时,厦门敏讯正在冲刺上市,叶龙春风得意。
不到四年,曾演绎经营奇迹、做了一次又一次上市梦的知名老总叶龙,与数亿身家擦身而过、步雷曼兄弟的后尘,身陷经营债务危机、被曝卷款跑路,不得不玩起了“失踪”。
2004年,刚刚成立的厦门敏讯,年产值只有200多万元;2009年,敏讯销售收入近6亿元。作为厦门成长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曾5年上演300倍成长奇迹的厦门敏讯为何没落?曾上演创业神话、造就敏讯秘诀的叶龙,为何落败?
昨日,导报记者通过一系列权威知情人士的讲述,试图还原厦门敏讯没落的始末、掌门人叶龙浮沉的幕后。
断粮——产品过时
2009年7月,随着传真机嘀的一声响,从敏讯河南市场部传回捷报——&mdash 动物溯源终端设备“移动智能识读器”一举中标,敏讯获得河南70%的市场份额。这份A4传真纸让位于火炬高新区创业楼6楼的厦门敏讯一下子沸腾起来。
那时正值金融危机肆虐时,厦门敏讯依然顺风顺水。那一年的上半年,敏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93%。成为厦门成长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敏讯“秘诀”被津津乐道。
“叶龙主导下的敏讯,从事无线语音终端及接入设备、无线数据终端等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即无线固话和无线手机,一度由于和中国移动深度合作,让同行业者眼红。”一位已经离开厦门敏讯的高管表示,厦门敏讯无线语音终端产品曾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08年占有率达30.8%,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16.3%。
高度依赖中国移动这棵大树,让敏讯迅速成长,但也带来了产品线单一的隐患,“2009年前,与中国移动的合作,近乎是巅峰状态,当时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这个市场中,敏讯实际上是在‘第三泡茶’的时候进入,由于成本控制比较好,敏讯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之后,招标公司从福建移动变成了中国移动,需求量大增,吸引了中兴、华为这样的大厂,敏讯的利润出现大幅下降,无奈之下退出了市场。”
这位高管表示,这一合作局面,除了无线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 “村村通”的市场订单下降以外,3G也快速发展,敏讯的研发跟不上3G的发展速度,不少产品近乎被淘汰。
败笔—扩张失利
2009年,是厦门敏讯的一个分水岭。
2009年11月18日,厦门敏讯顺利从创业园“毕业”,开始在自己的专属豪华大楼敏讯大厦里办公。这是敏讯的巅峰。现在看来,这笔固定资产的扩张,算是叶龙最明智的决策——这是敏讯抵押给银行最值钱的资产。
相比办公场所的扩张,产品的扩张,可谓败笔。
“事实上,在搬入大厦前后,叶龙就意识到公司的产品线单一,开始寻求新的产品领域。”上述高管表示,靠销售起家、追求产品创新的叶龙,这次在扩张新产品时,却尤为不顺利。
“叶龙曾做这样的研判,从做产品到输出解决方案过渡。”这位高管表示,从现在看,这一判断似乎仍是正确的,但不料,厦门敏讯在试图进入烟草、电力等行业应用的通讯系统解决方案,却近乎无功而返,尤其是电力领域的投入,出现巨亏。
在“流血”的同时,“造血”功能却在下降。一名在研发部门工作的员工告诉导报记者,从一开始,敏讯对产品的研发就不上心,对高新技术、入门门槛高的产品投入不高。“即便是一年后就能看到效益的产品也不愿意投入资金研发。”该员工称。
在“村村通”业务结束之后,敏讯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 “产品真空”,一个偌大的企业找不到像样的产品销售。
梦碎——上市铩羽
一位接近叶龙的人士回忆,曾在上市公司当过总裁的叶龙,从成立厦门敏讯开始,一直有一个梦——&mdash 再次成为上市公司“掌门人”。
金融危机前、2009年年底、2010年初,是叶龙最接近上市梦的时候。导报记者获悉,就在2010年年初,厦门敏讯甚至开始筹拍上市宣传片,“那时的敏讯,似乎不再那么豪气,不断压低宣传片的预算。”
“其实,敏讯上市梦断,算叶龙倒霉。”一位金融业者表示,厦门敏讯一度寻求在A股上市,近乎就差最后一道难关了,但金融危机一来,IPO停滞了,敏讯没戏了。此后,其一度拟在英国、新加坡上市。
2009年年底,敏讯再次签约台湾券商,试图冲刺大陆企业台湾上市第一股。“在金融危机期间,敏讯原本一年可达两亿元的出口订单大幅下降,敏讯的业绩开始大幅下滑,最终影响了上市。”敏讯的有关高管回忆。
但要知道,在这一冲刺过程中,敏讯耗费巨资,“上市大计”反而加剧了公司的经营困境。
折将——高管出走
2004年,叶龙带着这个只有几十人的研发团队到创业园“借鸡下蛋”。这些人,之后不少成为厦门敏讯的高管,为敏讯的成长立下汗马功劳。
在实达电脑经历高管团队不断 “换血”的叶龙,重蹈覆辙,高管陆续出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流失。
“高管出走,除了叶龙本身专断的风格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是股权问题。”一位离职高管坦言,自己进入这个团队,看中的正是叶龙的创业激情,而叶龙本人事业心确实很强,也很踏实、努力,但强势的作风让高管备感压力。
为了激励高管,敏讯曾给高管一定的股份,但就在冲刺上市的途中,高管们的股份,叶龙又以在上市前不能让员工持股的理由,按1誜8的比例“回购”了,这些股份随后被叶龙高价卖给基金。
这让不少高管感到寒心。到去年年底,创业时的高管纷纷出走,就只剩叶龙一人了。离去的高管甚至挖走了公司的不少技术、业务骨干,这也让叶龙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心灰意冷。
“断气”——最后稻草
压垮曾经叱咤风云的叶龙的最后一根稻草,依旧是“高利贷”。
一位银行业者曾与厦门敏讯有业务往来,他所在的银行,曾贷款数千万元给厦门敏讯。“在两年前,我们感到不妙,不再向敏讯放款。”这位业者透露,当时,看了厦门敏讯的财务报表后,就注意到敏讯里头潜伏的危机,“资产负债率不断攀高,现金流甚为紧张。”
这位业者透露,直到事发,为厦门敏讯提供巨额贷款的,主要有两家银行,其中一家系本土银行,而敏讯大厦,是其中最重要的抵押物。员工们认为,为还银行贷款,叶龙最后一搏,借下了上亿元的高利贷,致使其“断气”。
内幕
“失踪”之前身边时常跟着三个人
不一样的出走,一样的出局——落败。
如果说,十多年前,担任实达电脑总裁的叶龙出局,是因“内斗”被逼;而这次,作为厦门敏讯公司董事长的叶龙,身陷债务危机并被曝跑路,更多是迫不得已。他人生中一手缔造的第二次创业奇迹,再次止步。
“7月25日,是敏讯贷款的最后还款日。”一位厦门敏讯的老员工回忆,尽管员工们之前就已嗅出了一些“不妙”的氛围,但老板多次向他们表示,会积极融资、还款,度过危机。
这位老员工描述,在7月25日,叶龙就已安排妻子与小孩前往香港,然后叶龙在7月26日,也前往香港,到了香港之后,叶龙给敏讯的几个高管发了短信,称自己要在香港移动办公,暂时无法回厦门。
“听说他要去香港融资,没想到借的是高利贷。”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从香港回来的叶龙,再次出现在公司的时候,身边就时常跟着三个人。叶龙甚至住在了董事长办公室,而那三个陌生人,干脆在门口吃晚餐。
“听说,那就是放高利贷的。”这位知情人士透露,叶龙曾试图用高利贷来偿还银行贷款,但落得亏空越来越大。
8月底,公司的有关员工回忆,他们再也没见过叶龙。叶龙“不明不白”地离开了自己一手建造的敏讯大厦,那辆员工们熟悉的奥迪A6轿车也跟着消失,留下一个烂摊子,还有未解的谜局。